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我校“头雁”培育工作取得优异成绩,近期,农业农村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023年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中国农业大学凭借卓越的表现,在全国40所承办“头雁”的高校中荣获第一。
上图截取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3年度培育机构验收报告的部分内容
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自觉履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承办“头雁”项目。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为北京、河北、辽宁、山西、河南、湖北、四川、云南、海南、青海10个省份培育了1600名“头雁”。2023年,内蒙、广西、贵州、福建和江西又将中国农业大学遴选为培育机构,“头雁”培育任务覆盖面扩大到15个省份,培育人数也增加到2176名,培育规模得到了显著提升,培育质量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及各省农业农村厅的广泛认可。
为了做好培育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头雁”项目工作专班,秉持“一年培育、长期服务、终身校友”培育理念,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实行制度化、模块化、流程化的工作机制,按产业建立指导群,群内育种、土肥、植保、农机、营销、金融等各方面专家对学员进行实时指导,深入解决学员实际问题;选派高水平专家到“头雁”学员生产基地进行实地指导近百次,实地指导了3300余名“头雁”学员,主动为学员生产“把脉问诊”、排忧解难,并经常将其他高校培育的“头雁”学员也纳入指导范围,一并指导,共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学员交流研讨,建立跨省域互访合作机制,鼓励“头雁”学员成立联合公司等联盟组织,促进产业交流与合作;联合北京农学院、天津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京津冀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联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与高校教研、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打造培育“头雁”新模式,不断推动“头雁”实现抱团发展。
林万龙副校长、广西农业农村厅领导与学员交流
任金政院长在校园展销会上指导学员
在高质量培育“头雁”学员的同时,我们也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头雁”搭建合作平台,努力为学校人才培育和社会服务做贡献,例如,与研究生院在广西、江西等地共建“科技小院”,与社会服务处共同推进“教授工作站”建设工作,在校友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省建立了“头雁”校友分会,并在校庆期间积极组织“头雁”学员捐款捐物;今年,我们又遴选了二百多个优秀“头雁”学员基地作为“千名学子访头雁”工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深入农业生产实践、厚植知农爱农情怀提供优良条件。
原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和参加校庆“头雁”学员
“头雁”学员建立科技小院
今后,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以训后培育为重点,加强学员需求调研,精准开展指导服务,优化“头雁”培育模式,提高“头雁”培育质量,中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永远不设休止符,将“一年培育,长期服务,终身校友”培育理念落到实处,着力打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局面,为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更多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