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速览

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导师团辽宁走访: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 时间:2024-12-25
  •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工作专班
  •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工作专班
  • 点击量:

12 月 18 日,中国农业大学“头雁”指导导师团奔赴辽宁,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天的走访指导活动。此次走访覆盖了2022、2023、2024年的“头雁”,从农产品种植富硒提质增效、生态农业、粪污循环利用、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活动汇聚了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等多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及来自辽宁不同地区的“头雁”代表,旨在深入了解当地“头雁”项目的开展情况,共同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推动辽宁乡村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支持与智力保障。

导师团抵达辽宁

前往辽宁走访的导师团成员主要有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赵桂慎教授、孙英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辛士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陶宪盛以及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三级主任科员薛焕昭等一行,正式拉开走访活动序幕。

抵达铁岭后,导师团马不停蹄地赶往熊官屯镇熊样儿家庭农场。虽值寒冬,田间作物暂未生长,但赵桂慎教授和孙英教授凭借其在富硒生态农业和环境污与控制方面的深厚造诣,与农场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对富硒生态农业与粪肥处理工作进行了悉心指导。同时,与 2022 年、2023 年辽宁“头雁”代表进行了座谈。祖丽同学作为汇报人,详细介绍了农场的运营现状、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导师们认真倾听,并一一给予解答和指导,为农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前往“头雁”基地指导

随后,导师团前往高山同学的企业。在参观外研非遗传承馆过程中,导师们对铁岭榛子产业与数字非遗的融合发展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与辽宁“头雁”同学们围绕如何进一步挖掘榛子产业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渠道等问题展开深入座谈。导师们赞叹高山同学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讲好了榛子故事,推动了铁岭榛子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参加交流座谈会

12 月 19 日,导师团前往辽中,礼勇刚同学详细汇报了水稻生产情况及未来富硒水稻的规划。导师团针对水稻种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富硒技术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了专业指导。接着,导师团来到沈阳市宏锦龙家庭农场。董宝林同学汇报了农场蚯蚓粪相关业务,涵盖蚯蚓养殖规模、生产工艺、产品特性及市场销售状况等。导师们予以肯定后,深入养殖与生产区域,与工作人员交流。基于对农场的了解,导师们从多方面展开专业指导。在蚯蚓粪质量提升上,建议优化蚯蚓养殖环境与饲料配比,增强肥力品质与稳定性。品牌塑造与市场拓展方面,提出要重视品牌建设,借助农业展会、线上推广提升知名度美誉度,拓宽销售渠道,强化与农业合作社、种植企业合作以构建循环农业生态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走访“头雁”基地

12 月 20 日,导师团前往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广一山野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何广一同学汇报了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后,导师们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对山野菜的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优化、产品加工与保鲜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他们指出,要充分发挥山野菜的绿色、健康、营养等特点,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将山野菜产业打造成当地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合影留念

此次中国农业大学“头雁”指导导师团的辽宁走访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为辽宁“头雁”带来了前沿的农业理念、实用的技术方法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不仅帮助“头雁”们解决了实际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也为辽宁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未来,在“头雁”项目的带动下,辽宁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也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供稿:辽宁“头雁”祖丽

责任编辑:梁雪莹

供图:辽宁“头雁”、高山

审核:金芝、陶宪盛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