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威,中共党员,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头雁”,是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人。他一直致力于为“三农”服务,成立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清原满族自治县众信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机械化设备引导农户科学种田,高效率发展。
张宝威学在农大
肩负使命,以赤诚之心助力产业发展
年少时,张宝威辗转各地在外务工,见识到了广东惠州农旅融合新发展、云贵川“一县一业”新规划、湖南三兄弟现代农业种植等多地的新农村、新理念、新发展。相比之下,夏家堡镇还在采用原始的耕种模式,缺乏现代化、机械化和科学化的应用。张宝威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扶贫与“鼓励三农”政策的时代机遇,在2017年他决定回乡创业。2020年,他正式成立清原满族自治县众信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人。
矢志前行,以实干之心助力持续发展
“认知”,筑窝垒巢。张宝威的合作社位于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下老坎村,合作社成员44人,拥有大中型农机具共50台,服务周边300余名农户,服务土地面积约9200亩,资产总额已达到800万元。合作社在历经3次不断的升级规模,从单一服务作业发展到多环节服务,从小型机械到中大型高效绿色机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业社会化农机服务。现在张宝威所在的合作社已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发展”,探索新路。清原满族自治县众信农机专业合作社历经4年时间的打磨,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了集“育苗、旋耕、种植、防护、收割”一体的全程托管式农机服务,更是提供一条龙式服务。极大程度为农户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供收入途径、增加务工时间。张宝威结合不同粮食作物种、管护、收割收购时间的不同,开展规模化、差异化、区域化错峰作业,有效的将种植时间与农机资源合理运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节约农户劳动成本。
“壮大”,共同富裕。张宝威所在县大多农户存在年岁较大、农业机械不全、机手缺乏、技能不熟练等“短板”。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合作社为他们提供多元化农机服务,在粮食种植的各个环节采取“保姆式”服务、“点单式”服务。一是壮大社员队伍,主动吸收周边具备农机操作经验的能手加入合作社,对社员在农机具的使用、维护、维修上进行深入指导培训。二是合理分配资源,对所服务农户进行统一规划,根据田地面积、位置、作物种类等调动分配农机具及操作人员。三是传授新型经验,不断向周边种粮农户传授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引导其科学种田。目前,合作社能够为农户每亩地节省增收300-800元,直接、间接带动社员.促进增产增收。
砥砺前行,以奋斗之心助力共同富裕
建立粮食加工厂、树立本地品牌。目前,张宝威合作社正努力向农户提供代收与代销的便捷服务,然而,这一过程中面临着销售时间与价格方面的诸多限制。因此,合作社积极探索一站式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模式,计划建设清原满族自治县众信粮米加工厂,集多种粮油作物等原粮收购、烘干、晾晒、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加工企业。此外,合作社还将增加稻苗培育的品种多样性,并在育苗种植基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及专业化养护措施,打造优质本土大米。
通过电商、本地农商户宣传等有效途径树立清原县夏家堡镇大米健康、绿色、品质佳的品牌形象;利用仓储设备防潮、防霉变、防虫蛀等优点,解决农户粮食存放难、售卖难的问题;免费为社员和服务农户存放自留口粮,为年老体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免费送米上门;充分发挥农业种植机械化效益、进一步降低耕种成本、提高合作社和农户的年产收入。
发展新型农业,推动转型升级
张宝威充分运用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高品质水稻种植。引进“稻田养殖”生态农业技术,发掘种养共生模式,提高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他将春耕文化活动与休闲旅游度假相结合,打造集旅游、休闲、教研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渔业垂钓、休闲度假、农耕体验、自助采摘等新业态。
农机给力,农业提速。张宝威合作社坚持将农资、农机、农技等生产要素深度结合,利用好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推动大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相衔接,让农业发展切换“加速挡”、为全镇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编辑:李增敏
责任编辑:梁雪莹
审核:金芝、陶宪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