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故事

【“头雁”故事】刘志强:从军营到乡村,带领村民共赴致富路

  • 时间:2024-11-17
  •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工作专班
  •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工作专班
  • 点击量:

刘志强,42岁,来自有着“关东第一站”,“北国花都”之称的凌源市。1998年11月,他怀揣着报效祖国的信念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所在的部队隶属于沈阳军区,这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队伍,前身是平江起义第一团,彭德怀元帅担任第一任团长,承载着不屈意志和光荣革命传统。刘志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坚韧与担当。

学在中国农大

部队优良的作风、班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刘志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克服对家的思念。新兵连里,他刻苦训练,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部队表扬,这更坚定了他成为合格战士的决心。下连后,他愈发努力,并接受素有“军中铁人”之称的团长亲自授予的军衔,这一殊荣成为了他毕生难以忘怀的荣耀时刻。在连队,他训练刻苦、努力钻研战术,不久便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并担任副班长。在野外驻训比武中,他代表全营参赛获得全团第二名,获营嘉奖。1999年在全师大比武的射击考核中,他以5发子弹49环的优异成绩获团嘉奖;2000年3月,他前往参加驾驶员培训并以优异成绩毕业;9月回到老部队参加多项演习任务,取得优异成绩全师嘉奖。尽管连长希望他继续留队,但因家庭原因,他于2000年12月复员,为军旅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复员后,刘志强回到家乡与父亲成立小型木材加工厂。凭借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诚信经营理念,两次扩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在天津、北京等地木制品行业渐有名气,并与向东化工厂合作,挖到人生第一桶金。2004年,他将厂子迁至原铁路货场,淘汰旧设备,从沈阳第一机床厂购进先进平台套锯,进行设备和技术升级,人员也从六七个扩招到二十多人。建厂期间,他赴多地考察市场,与多家大型木制品包装公司签订供货协议,新厂建成投产后,产品质量获认可,厂子迅速发展成为凌源乃至朝阳地区最大的综合型木托盘和民用建材生产厂家。然而,2013年厂内火灾让他损失近百万,但他在地方政府帮助下,化挫折为力量,重建厂房、购置设备、完善设施,恢复生产。此后,厂子规模继续扩大,2015年纳税达30余万元,成为纳税大户。2016年,工厂总资产达2000万元,设备、人员增加,年销售额1200万元,净利润300余万元,纳税近40万元。

刘志强养殖养殖的黄牛

随着事业成功,刘志强意识到“自己富不是富,大家富才算富”。2016年3月16日,在家人和朋友鼓励下,他当选为三十家子镇南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进入村委会后,他虚心向书记和老党员学习,积极奔走于政府部门和村民组。2017年7月1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党员和老兵的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支部张国新书记带领下,5年来他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斐然,为国家全面脱贫目标贡献一份力量。这期间,他为全村争取铺设了 22.4公里水泥路面、建设小桥一座、修河坝50米、协助建设中大型养殖小区两个、解决纠纷20余件。南街村历史债务多、集体资产为零,但班子团结务实,自掏腰包开展工作,赢得镇党委、政府认可和群众信任。2019年,他组织成立辉煌牧业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协调帮助下,将全村8家大型养殖场纳入,成立大型养殖小区,如今黄牛存栏量1500余头、猪800余头,年销售额达3100余万元。2022 年,他荣获凌源市首届“创业之星”称号。

养殖基地

此次参加2024年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学习,刘志强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点。他认为人才是首要因素,要吸引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才回乡,同时加强对本地农民开展针对性培训。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本地条件培育独特品种,推进农业与科技融合。完善产业链也至关重要,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销售渠道、注重品牌建设,让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刘志强以“头雁”姿态,高昂地怀揣着对乡村发展的信念,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开拓创新发展产业,凝心聚力带领村民致富。

编辑:郭翊燕雨

责任编辑:梁雪莹

审核:金芝、陶宪盛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