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故事

【“头雁”故事】小作坊“酿”出大市场——湖北“头雁”曹礼贵创业之路

  • 时间:2024-09-28
  •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工作专班
  •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工作专班
  • 点击量:

他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祖祖辈辈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山里种苞谷,1993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看到乡亲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获的苞谷卖不出去,同乡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但他决定留在家乡,他就是宜都市大柳树家庭农场农场主——曹礼贵。

学以致用,礼贵土酒坊成立

“我不能像祖辈一样守着山林受穷,我要带领山民致富!”曹礼贵暗自下决心。他想,自己读了书,就要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看着卖不出去的苞谷,和一股清澈的山泉水,一个酿苞谷酒的主意在曹礼贵心中萌发了。

曹礼贵参加中国农业大学湖北省“头雁”项目

他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土生土长,十分了解家乡的情况,希望儿子留乡发展,今后成家了方便照顾家中老小,加上酿酒可以解决苞谷滞销,让老百姓赚钱,所以十分支持儿子酿酒。说干就干,经过半年精心筹备,在1993年底,礼贵土酒坊建成投产了。

勤劳朴实的一家人,围绕酿苞谷酒,恪守诚信经营,坚持不勾兑无添加。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的苞谷,再把酒糟低价供给村民养猪养牛,让乡亲们两头赚,富起来。

深入学习,礼贵土酒做大做强

在经营小作坊的过程中,他深感知识的匮乏,为了更好地带领百姓摆脱贫困,他积极报名参加专门针对农民开展的培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每一次参加培训,他都不忘在班内宣传自己酿的苞谷土酒,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在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中组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大学生村官班上推介礼贵土酒,甚至在武汉、北京学习时,他都带上自己的苞谷酒宣传。在一次次的学习中,他有幸邂逅并结识了众多博学多才的老师以及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渐渐地,当阳枝江同学成了他的客户,湖南四川客户的同学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全国各地的同学们都了解了礼贵土酒,酿酒事业渐渐做大。

他先后参加了15次宜昌、宜都各地的培训,在培训学习中,随着他能力素质的显著提升,他愈发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无价与重要性。为了确保女儿不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落后,自她五岁起,他便毅然决然地将她从偏远的大山送往县城求学,成为了村里首位勇于突破传统,将孩子送往城市接受更好教育的家长。

曹礼贵参加2022年“宜粮杯”宜昌市创业创新大赛初赛照片

学知识,开眼界,攒人脉。在把女儿抚养成才的同时,他的酿酒事业也蒸蒸日上,周边的村民也渐渐富裕。200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机械酿酒,带领家乡变富变美

现在,他被遴选为村主任助理,更觉肩上责任重大,更要努力学习。随着苞谷酒的销路打开,礼贵土酒坊原来的生产方式渐渐跟不上销售的步伐,于是他决定扩大生产,创建宜都市大柳树家庭农场,主营礼贵土酒。他先后两次走进武汉,参加“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在班上,他虚心请教专家,探讨酒产业的发展之路,开始琢磨机械化酿酒。边请教边试验,经过两年的摸索,一个“曹礼贵造”的酿酒机械问世了!小作坊的产酒量年产突破10万吨。

机械化酿酒后,他开始琢磨种、养加绿色循环的生产模式:山民种的苞谷酿酒,酒糟养猪牛,猪牛粪还田种苞谷。为转变村民观念,他结合当地农业部门,常年义务开展养殖技术、猪粪牛粪利用技术的培训,给村民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扶,指导乡邻绿色种养:种苞谷-养猪养牛-猪牛粪肥苞谷。并积极倡导并义务推行猪牛粪的干湿分离技术,实现了对农田的精准还田,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化肥的依赖,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村民们的口袋慢慢鼓起来了,种养加绿色种养模式在王家畈镇渐渐形成规模,大柳树家庭农场也走上兴旺发达之路。

一路走来,他感到肩负社会责任,要回馈社会和父老乡亲。送酒路上,他看见贫困户施克平,因车祸行走不便,为她买轮椅、送现金。多年来,他一直资助身边残疾人和贫困户7个,动员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村民有20多人。

礼贵土酒坊从一个年产苞谷酒1万斤发展到20万斤,销路从本村辐射到3省14县市,年产酒糟55万斤,辐射周边1500户种苞谷,带动20多个农户养牛300多头,100多个农户养猪2000余头,并助其销售,年创产值560多万元。

家乡的人们日益富足,家乡的环境更是焕然一新,他说“我要让更多的外地人,来这里吃土牛肉,喝苞谷酒,赏农家景。”漫步于那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恋与自豪,美酒牛群,古树古泉,家乡的自然之美,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岁月静好与变迁的喜悦,将家乡努力打造成为湖北宜都山区度假旅游胜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