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活动

【“头雁”导师访谈录】孙庆忠:“头雁”就是我心中的少安和少平

  • 时间:2025-04-11
  •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工作专班
  •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工作专班
  • 点击量:

        导语:    

自2022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在“头雁”导师们的支持下,学校的“头雁”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特别感谢。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头雁”,展现“头雁”导师风采,  值此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开展优秀“头雁”导师访谈活动。本次专访是“头雁”项目导师、人文与发展学院孙庆忠教授。从田间地头到三尺讲台,他用30年乡村调研的坚守,点燃了无数“头雁”心中的火种。本期访谈,孙庆忠教授以“少安与少平”为喻,讲述如何以文化之力唤醒乡土之魂,为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希望。

1.“头雁”专班:孙老师,自2022年我校正式承办“头雁”项目以来,至今已稳步推进三年。作为全程参与的授课教师和指导导师,该项目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我很荣幸能够在过往的三年时间里参与到“头雁”项目之中,这是一项极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才培养工程。究竟有啥吸引力让我这3年期间念念不忘,其实最核心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头雁”培训让我看到了未来乡村的希望。今年正好是我跑乡村30周年,这么多年下乡调查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寻找少安和少平。这对兄弟虽然是路遥笔下的人物,但“头雁”培训却让我发现了演绎在我身边的《平凡的世界》。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少安和少平大聚会的地方。他们用个人的思想观念和在乡村的躬耕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因为有了他们才有希望。所以我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无论工作多忙,我都要找一个机会和他们在一起。

2.“头雁”专班:孙老师,您三十年来走遍乡村,见证了无数变化。在您看来,当前乡村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头雁”作为带头人,他们可以怎样发挥引领作用,真正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的人越来越少,今天乡土社会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就是人去村空。乡村发展没有人不行,有了人没有产业又无法持续。我们的“头雁”项目叫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意在通过产业带动并培育乡土社会的内生性力量,这是一个核心的目标。

我们的“头雁”呢?他们是产业带头人,是乡村新观念、新生活的引领者。他们在乡村困境中肯走进去,并且倾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共同为寂寞的乡土社会寻求出路。就此而言,2022年国家启动“头雁”培育工程,极具战略眼光。因为有了这样的人身先士卒,就不愁有乡土社会的复兴,所以我一直把它看作是国家的一项种子工程,把种子埋进土里,时机成熟时他们就会生根发芽,就会成为带动乡土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我看来,“头雁”要引领乡村发展,首先要让我们的“头雁”成为一个自觉的文化守护者,他必须对这方土地心生爱恋,否则根本不可能把心力投入其中。那么怎样才能心生爱恋呢?重新发现家乡文化、发掘乡土社会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在回访海南、四川、广西和贵州4省“头雁”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年轻一代对自己的家乡知之甚少,如果没有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让他们读懂自己的家乡,他们很可能还会离开。但是如果让他们跟故土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链接,他们就会由心底里往外地爱自己的家乡,这样不仅自己留下来,还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回来。我和年轻的“头雁”说,开办生态农场,不是让人来这里吃吃喝喝一顿就过去了,它的最高境界是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能够为你们这些新农人谱写的青春旋律所感动。我坚信年轻一代亲近土地的这份情感是最迷人的,也是我们乡村文化复育,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所在。

3.“头雁”专班:孙老师,您是给“头雁”上课最多的老师,您希望通过您的课程向“头雁”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信念?通过在课堂上跟“头雁”交流,您有什么感触?

我一直认为“头雁”培训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它最根本的目的是一种觉醒意识的启蒙,是在深度地重新塑造一个又一个完整的人。就我个人而言,在“头雁”培训这3年的时间里,我在意我的每一节课,我去上课更多的是想让我们的乡村精英、我心中的少安和少平能够感受到在中国农业大学培训的日子里,头脑经历一次洗礼,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有了光彩,让他们觉得很脆弱的生命可以变得强大。他们应该带着农业企业家的气质,带着中国农业大学赋予他们的教育关怀,走得更高、更远。

“头雁”们在课堂上带给我的感动太多,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因他们的热情和话语而流泪。当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说:“孙老师,你以自己的课堂,以你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学里还有这样的教授关注着我们这些返乡创业者,关注着像我们父母一代的老农民。”那一刻间,我觉得我的课堂并不代表我自己,我代表的是老师这个群体,我是农大的老师啊,我能传递给他们的那一份真诚和善意,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留给他们的最温暖的记忆。

回首曾经的课堂,那些令我动容的瞬间就会清晰呈现。学员集体起立,一起喊出“孙教授我爱你”的时候,每次都让我感动不已。2023年12月1日下午,我在东校区主楼给内蒙古的“头雁”上课结束时,王付香走到讲台旁说了两句话并给我鞠躬。当她说代表乡村妇女给我鞠躬时,在场的女性都站起来给我鞠躬;当她说替乡村的老人给我鞠躬的时候,全场起立给我鞠躬。那一刻间,我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

在课堂上,我通过自己最近10年以文化撬动乡村建设的实验,让他们觉得乡村是有文化的,而且就在他们的身边。文化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而是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可感、可见的观念与行为。这样的课堂在感动他们的同时,也坚定了我自己继续做好乡村工作的信心。

4.“头雁”专班:这三年尽管您特别忙,但您一直在坚持对“头雁”的回访工作,让您一直坚持的动力是什么?您认为回访的意义在哪里?

“头雁”带给我太多的感动,我希望这份感动能够持续,我希望中国农大给予他们的温暖记忆能够持续。那怎么办呢?只能回访,走到他们的生活中,分享他们的欢乐,化解他们的焦虑与忧伤。

我觉得我们“头雁”培训项目有了回访这个环节,不仅仅延伸了培育的课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校和“头雁”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这是让人沉醉式的同行——不论你走在哪里,你始终在我的视野里;不论你走到哪里,你都知道有人在牵挂着你,这是教育最富有魔力的呈现。我们的回访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让这些“头雁”在农大短暂的培训之后,知道母校还有老师记挂着他们,记挂着他们的事业。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学校之间情感的连接没有断,而且会不断地增加温度,这就是“头雁”回访的特殊意义。

5.孙老师,您曾经说过,您要做一名“巫师”,唤醒乡村文化之魂。对“头雁”而言,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应该如何“守护”乡村文化之魂?

守护乡村文化之魂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是能力、情感、使命意识。

先说能力。乡村文化之魂的核心,就在于让我们每一位“头雁”都拥有一种与祖先对话的能力。我们的祖先真的远去了吗?你以为他们已经深埋在地下早已他化作泥土了吗?我们脚下的土地,还是他们曾经耕种过的麦田,我们种在土地里的种子,还是一辈又一辈传下来的基因信息。所以我们读懂祖先,拥有和他们对话的能力,就是没有忘记农耕文明带给我们的生存智慧。

再说情感。当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候,我们就会对身边的世界产生陌生感,也因此才时时唤起我们回忆的深情,特别是年纪稍大的几代人。所以我们培育的目的是让前辈对乡土社会的情感不褪色,让年轻一代能够因为我们传递的记忆而增添一份对土地、对家乡的情感。

最后说说使命意识。我们培育了这样一拨心系乡村的守望者,每逢春天到来,他们就会埋下希望,而后等待土地为生命带来的涅槃重生。当我们的“头雁”、年轻一代的乡土守望者以这样的心情来看待这片土地的时候,怎么会不尊重它、爱恋它!如果对无情生命都能如此,那么对有情生命、对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辈又一辈人可能就不仅仅是“尊重”二字那么简单了。他们就会觉得乡村的未来在等待,这是这个时代赋予给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我们拥有与祖先对话的能力,培育我们热爱乡土社会的情感,继而能够提升我们尊重土地、尊重生命的自觉意识。

6.最后,请您再给“头雁”送上一句鼓励的话吧。

我们的学员听我讲课的时间已经够多了,如果你一定让我说,那注定还是老生常谈。期待着所有的“头雁”不忘初念,把自己当成是乡土社会里的一盏灯。因为有一盏灯就会有一束光,有一束光就会有一线希望,就会对未来的生活多一份期待。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脆弱的,也是渺小的,但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意识,这份光才能始终与生活同在,让农民看到希望,让我们的“头雁”看到自己的产业和乡村的未来。

结语:
       从课堂到田野,孙庆忠教授用30年诠释了“农大人的使命”。值此校庆之际,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以“头雁”为媒,培育更多乡土守望者,让科技与文化在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

       孙庆忠教授简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民间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从2014年起,先后在河南辉县、陕西佳县、河北涉县、浙江开化等地进行以文化撬动乡村建设的系列实验,受到报刊媒体和地方社会的普遍关注。

2025年3月28日

采访整理:赵宇静

审核:金芝 陶宪盛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