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启良,1981年出生,贵州石阡人,2005年毕业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备与工业专业,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文凭,国家高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曾获得贵州水投集团“抗疫情先进个人”、2024年中国创翼大赛铜仁市选拔赛二等奖、2024年中国创翼大赛贵州省选拔赛优秀奖。2024年8月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因为毕业于兵器院校的原因,2006年元月甘启良进入国营5087厂(贵州高峰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一干就是10年,从搬运工到技术员到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中层干部)他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10年的国有军工工作经历,在生产、销售、行政等多部门进行了锻炼。从技术岗位转到管理岗位后,甘启良感觉到自己的理论水平有巨大的差距,于是2007年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网络教育学习,2015年考取了国家企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甘启良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不仅限于专业知识,文史地理、周易风水、国学书法等都有涉及。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指示要求,贵州省省委省政府根据总书记指示在贵州省提出了“零网箱·生态鱼”,全面拆除了网箱养殖。为保障百姓的生活需要,2018年9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开展生态渔业养殖,保障百姓的鱼类采购需求。
从2018年5月贵州省拆除网箱,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拿出1000万元保底收购养殖户的水产品开始,甘启良从“军工人”变成了“养鱼佬”就投入了水产行业。先后从事过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分公司负责人等工作,建立了贵州省一个贵水黔鱼配送服务中心,研发最初的鱼类半成品加工、开拓了团购服务市场最多一天卖出了2000斤。为宣传贵州生态渔业,甘启良策划和组织了“贵水黔鱼”进入亚洲博鳌论坛活动,创意命名的“龙腾红海”、“鸿远当头”在博鳌论坛的餐桌上引起了参会人员对贵州省生态鱼的极大关注。他还开辟了重庆市场,举办了贵水黔鱼进入重庆三亚湾水产市场新闻发布会、贵水黔鱼千人客户答谢会,20多家媒体网站进行了宣传。负责黔东南分公司时,甘启良跑遍了黔东南的各个县域,撰写了1万多字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岑巩县将军山生态渔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石阡县桂花村生态渔业养殖计划书》等多个项目可研。
2022年3月根据组织的安排,甘启良到贵州省现代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从部门负责人到子公司负责人,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从省级单位到基层组织,从办公室到农村一线,新的领域有了新的征程,建设了贵水黔鱼苗种基地。该基地是西南三省规模化、规范化、科技化程度最高的苗种培育基地,项目占地面积379亩,其中水面面积248亩,建设投资近6000万元。公司组建和基地建设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关怀,省政府、省政协、省直相关部门领导多次莅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在甘启良的带领下通过三年的发展,公司(基地)现已成为国家农业部水生生物增值放流苗种供给单位、铜仁市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十佳生态渔场、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示范企业、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科研试验基地)、舞阳河特有鱼类驯养繁育基地、贵州三种土著经济鱼类的驯养与繁育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示范点。
甘启良在工作中探索建立了“技术换市场”营销模式,在都匀市归兰乡通过技术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协助地方政府盘活闲置资产200多万的水产养殖基地一个,实现了“政府闲置资产实现盘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企业获得市场订单”三赢局面。甘启良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参与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贵州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与贵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大刺鳅鱼的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申报了渔文化研学基地,宣传长江十年禁捕知识、开展捕鱼活动,带动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的提出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怎么做、做什么是甘启良新的思考。苗种是渔业养殖的前端和顶端,是产业链中最具经济效益的环节,甘启良认为必须要紧紧抓住贵州省生态渔业产业大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依托贵州水投集团和省内其他良好资源禀赋,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以贵州水投集团大水面渔业苗种供给和增殖放流业务为主,稻田鱼苗种供给为辅的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贵水黔鱼苗种基地标杆示范、产业引领、规模效应,构建“小规格供给+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回收”产业链,增强公司特有经济鱼类、增殖放流鱼种和濒危鱼种保护开发能力,拓展科普教育、实践实训等衍生业务,打造集产学研一体的现代渔业企业和技术领先的鱼苗鱼种生产研究基地。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甘启良的愿望一是打造生态渔业苗种供应链,提高贵州省生态渔业苗种自给率。到2025年,形成年产大规格鲢鳙鱼苗100万斤、稻田鱼苗100万斤的生产规模,预计产值达到1500万元,利润达50万元。到2028年力争形成大规格鲢鳙鱼苗300万斤,稻田鱼苗300万斤的生产规模,预计产值达4000万元,利润达300万元。二是提高濒危鱼种和地方土著鱼种保护和开发能力。到2025年,成功培育云南光唇鱼、癍鳜等增殖放流品种4个以上,年产规格鱼苗30万尾以上,产值100万元以上。到2028年形成3个以上核心拳头产品,年产濒危珍稀类增殖放流鱼苗100万尾以上,年产值300万元以上,成功申报我省首个省级原种场。三是带动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贵水黔鱼苗种基地为龙头,通过产业链构建,带动全省小山塘小水库养殖面积1万亩以上,带动100个小山塘小水库(按照100亩/个计算)大规格鱼苗培育,带动就业300人,增加零时用工2000人次。
心有梦想但总是有些迷茫,对政策的理解、产业发展的转变、新的市场模式让我彷徨。当知道有“头雁”培育之时,甘启良积极与县农业农村局联系,积极报名参加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解除心中的困惑。在学校寻找时甘启良毫不犹豫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他知道作为中国农业学校的排头兵,在这里他能找到他需要的答案。
果不其然在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头雁”班的学习中,宋宏远主任、臧日宏教授、高鸣处长等老师从农业农村政策、法规、项目申报、品牌运营、电子商务、现场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让甘启良豁然开朗,受益良多。
乡村振兴是民族富强的一项功在千秋的大事,需要更多的“头雁”一起努力加油,甘启良作为省生态渔业产业中的一只“头雁”,经过中国农业大学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学习,一定会展翅高飞,带领他的团队和事业走向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