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艳,自小生活在茶的故乡武夷山,深受茶文化熏陶 ,对武夷岩茶耳濡目染,积极参与茶的生产制作与文化传播,现任武夷山饮域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24年7月,她参加了福建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福建省"头雁"项目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感受到了头雁的与众不同以及带头作用的意义重大!
与班内同学分享“头雁”故事
中国农大抱着完全开放的姿态给予我们头雁提供了最优势的专家资源, 搭建一个开放式共享学习成长平台。国家的重视,政府的关怀,给予了我无比的信心与动力,我要将这次学习经验以及精神带回去,传达到更多需要成长的人群中去,努力落实乡村振兴的目标。
大红袍一季茶至少耗时20天,上半夜做青,下半夜炒茶,揉茶,通宵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岩茶的工艺最为繁琐,30多道工艺,都存在很大的变数,诸如天气、加工环境、做茶手法等因素都会影响品质的形成。 其任务之繁重,足以压倒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为了做好传承者,作为武夷山为数不多的女茶人,武夷山制茶助理工程师,国家高级评茶员,总经理胡春艳始终在生产一线亲自把关, 最忙的时候尝试过连续数天通宵制茶,每天只能偷空休息两三个小时,并始终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向大红袍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峰,刘国英等前辈大咖茶人们请教制茶上的疑惑,并坚持手工制茶技艺,减少对机器的依赖,以保持岩茶的自然生命。
在长期实践中,建立了规范化的生产标准,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运作模式,从根本确保产品风格的连贯与品质的稳定性,打造以品牌直达品质和价值的茶,打破“茶行业消费价值不对称”的矛盾。赋予品牌创新精神和产品鲜活力,逐步梳理出了一套适合武夷岩茶推广的方法论。
为了用一种最便捷的方式构建都市人与茶之间新的联结,普及更多茶客以及年轻人对于茶的味觉认知。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人们都能轻松愉悦的接触茶、品饮茶、爱上茶。成为全民健康饮茶的创新者和推动者,胡春艳拜师武夷岩茶高级拼配师张宝强门下,在师傅的带领下,传承中寻求创新,颠覆年轻人对“原叶”传统想象,团队经过276天的努力,通过茶叶原叶与67种药食同源的草本植物的多达1785次的配比与试验,研发成功快捷方便,好喝,老少皆宜的袋泡功夫茶。获得广泛支持与认可,并被茶友们戏称“行走的功夫茶”从而打破了年轻人对"传统"茶刻板印象。让更多人不知不觉有了主动喝茶,爱上喝茶的健康生活习惯。
作为爱心企业,现代农业的践行者,在立足根本的同时,还不忘积极回馈社会,赞助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并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进步,为了提高当地农民对茶园的种植和管理水平,以及土地的利用率,与村委会建立了“公司+合作社+茶农”的经营模式,长期与原料供应商、村委会签订毛茶收购协议,对茶叶种植、加工进行规范化培训,多渠道拓宽茶叶销路,解决茶农因为没有品牌而滞销的茶叶库存,提高茶农自我发展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作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为了提高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养生等,企业在2023年新征了300亩茶山,用于有机茶的培育与研发,将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等 ,有机茶的生产过程是以生态学,生物学为基础的茶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
饮域无边界,天下茶人是一家,在传播茶文化的道路上,饮域茶人与德国茶友,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心鹏教共同在饮域寻茶论道,跨地域,跨文化与哲学角度论茶、品茶;从抽象到具象,“茶”道哲学与道家哲学的分享交流,让彼此对生活美学有了“新”的理解!在各自的主张中领略到了和谐“共生”的茶美学生活,其中精彩片段由上海电视台拍摄的《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中播出,此片荣获上海市银鸽奖最佳视频。
任重而道远,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接下来,胡春艳表示会将这次学习的理念和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的农民共同发展,让产业发展与惠农兴农,惠民紧密连接,做好传统农业传承者,现代农业的践行者,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为乡村产业振兴积极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组织对个人的培养。